人工智能时代来临,不仅要求劳动者了解和熟悉人工智能技术,更需要观念迭代升级,从“工具使用者”向“规则设计者”角色转变。在传统工业时代,劳动者只需熟练操作工具,完成既定作业流程即可创造价值,而在人工智能时代,劳动者必须主动跨越技术鸿沟,成为“懂数据、会建模、能纠偏”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满足时代发展所需。在新的时代,工匠精神也被赋予新的内涵,“精益求精”“追求很好”“协同共进”等特质进一步凸显。技术的进步为劳动者施展个人创造力、执行力扩大了边界,让劳动者的主体性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劳动已不仅是人们生存的手段,更成为自我超越的途径。
当前,人工智能正广泛融入全社会的劳动教育中。可以预见,当新一代劳动者成长起来后,他们将成为驾驭智能工具的更新主体、人机边界的规则制定者、新型劳动价值的创造者。他们将在新一轮技术浪潮中以实际行动诠释新的工匠精神,凭借创造、协同、互助重新定义劳动的价值。
在这场人机共舞的进化之旅中,唯有主动拥抱变革、持续重塑自我、秉承工匠精神的劳动者,才能在技术洪流中锚定价值坐标,唱响属于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之歌。

一、简介(SZFA-1000电力仪器现货市场“二次压降及负荷测试仪”外形美观实用,型号齐全)
电能计量装置存在的误差为电能计量综合误差,是由电能表的误差、电压互感器的合成误差、电流互感器的合成误差和电压互感器二次导线压降引起的计量误差所组成,可以用以下式子表示:
ε=εw+εTA+εTV+εr
式中
εw—电能表误差%
εTA—电流互感器合成误差%
εTV—电压互感器合成误差%
εr—电压互感器二次导线压降引起的计量误差%
在电厂及变电站电能计量回路中,室外的电压互感器离装设于控制室配电盘上的电能表有较远的距离,一般在200~400 m左右,整个回路有接线端子排、开关、熔断器及导线,必然存在着接触电阻、导线电阻及分布参数,从而就存在着一定的回路阻抗,造成电压互感器与电能表间的二次回路上有电压降。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压降包括电缆、端子接触电阻、熔线、中间继电器接点、空气小开关等电压降之总和。电压互感器二次电压降引起的误差,就是指电压互感器二次端子和负载端子之间电压的幅值差相对于二次实际电压的百分数,以及两个电压之间的相位差的总称。
《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程》DL/T448-2000的规定,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压降,对于I类计量装置,应不大于额定二次电压的0.2%(注:三相三线电路压降的允许值为0.2 V;三相四线电路压降允许值为0.2/V);其它计量装置,应不大于额定二次电压的0.5%(注:三相三线电路压降的允许值为0.5 V;三相四线电路压降允许值为0.5/
)。对运行中的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压降需进行周期测试,以便算出由此引起的电能计量误差,这对于进行技术改进,减小电能计量综合误差,降低计费损失有着重要意义
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压降测量方法通常有间接测量法和直接测量法两种(无线测量属于间接测量法),由于间接测量法准确度不太高,不能满足测量要求,一般不采用此种方法,而直接测量法(校验仪测量法)采用测差原理,准确度高,测量可靠,因此在实际测量中大量采用。
国家电网公司生产运营部新的《电能计量装置现场检验作业指导书》明确规定要对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的实际二次负荷进行测量。
电压互感器二次实际负荷:电压互感器在实际运行中,二次所接的测量仪器以及二次电缆间及其与地线间电容组成时总导纳。
电流互感器二次实际负荷:电流互感器在实际运行中,二次所接测量仪器的阻抗、二次电缆和接点电阻的总有效阻抗。
二次压降及负荷对互感器误差影响说明请参考下图。
目前对互感器误差测试时,通常按互感器铭牌上的规定用电流负荷箱和电压负荷箱对互感器进行测试,但互感器运行过程中实际二次负荷是多少?是不是就是互感器铭牌上规定值?互感器在实际二次负荷下的误差是多少?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实际测试互感器二次负荷就显得特别重要。同时在测试实际二次负荷过程中如何取样电流信号也是比较重要的问题。在测试现场二次负荷时停电断开电流回路既不方便也不方便。我公司产品采用钳型电流互感器(钳表)对线路电流进行采样,方便用户使用。
另外有些公司产品采用取PT电压作为仪器工作电源,这种方式不是很方便,在这种方式下,相当于给PT/CT增加了负荷,同时仪器变压器的瞬间激磁电流很可能引起系统保护动作,影响供电方便。我公司仪器采用大容量锂电池作为仪器工作电源,既可以保障系统保障又可以给仪器提供比较纯净的电源,避免现场电源干扰,保证测量精度。
我公司二次压降及负荷测试仪具有下列功能
⑴.可以实现三相三线,三相四线、单相全自动测量;
⑵.使用工程塑料机箱,结识耐用,有效保障测试人员及系统保障;
⑶.仪器具有量程自动切换功能,保证测试精度;
⑷.采用电子式原理线路结合DSP技术是使测试稳定性好,抗干扰能力强;
⑸.测量完毕,自动计算和负荷相关的各项参数,便于客户分析和试验。
⑹.采用大屏幕汉字液晶显示,所有操作均由汉字菜单提示; 数据具备掉电存贮及浏览功能,能与计算机联机传送数据。
⑺.采用大容量7.2V11Ah锂电池供电,对测试回路不产生任何影响,避免系统出现保护的情况。同时在现场无供电电源的情况下使用。
⑻.负荷测试,采用钳型电流表采样电流,不需要断开二次回路。可以实现不停电在线测量。自动切换量程:测量过程中可以根据测试对象数值的不同切换到不同的位置,使测量精度和显示位数得到保证。
⑼.作时间可以长达24小时。
⑽.附有轻巧充电器,方便测量,在电池电量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外接充电器测量。
⑾.仪器体积小,重量轻。
⑿.极宽阔的二次工作电流/电压范围。在50mA的工作电流下,能分辨1mΩ的电阻和电抗,能测试二次额定电流为5A的S级电流互感器的在线实际负荷;在5V的工作电压下,能分辨0.001mS的电导和电纳
⒀.能存储480组测量数据,断电后能保持十年
⒁.中文界面大屏幕显示,带有RS-232通讯接口
二、主要技术指标(SZFA-1000电力仪器现货市场“二次压降及负荷测试仪”外形美观实用,型号齐全)
1、 环境条件
——温度:-10°C~40°C
——相对湿度:<85%(25°C)
——海拔高度:<2500m
——外界干扰:无特强震动、无特强电磁场
2、二次压降测试时仪器主要技术指标
⑴.测量范围:比差:0.001%~19.99% 角差:0.01’ ~599’
⑵.分 辨 率:比差:0.001% 角差:0.01’
⑶.仪器基本误差
——DX=±(2%×X+2%×Y)±2个字;
——DY=±( Y×2%+ X×2%×34.38)±2个字。
2个字——仪器的量化误差
⑷.电压表头准确度:0.5%
⑸.工作范围
——电压:(50~120)V
⑹.仪器指示动作值(提示错误)
——误差:比差大于20%或角差大于600’。
——电压:电压<2.0V。
3、PT二次负荷测试时仪器主要技术指标
⑴.PT二次负荷测试
——导纳测量范围:0.1ms—50.0ms
——导纳测量准确度:
——二次电压(50V-120V)
DX=±(2%×X+2%×Y)±2个字
DY=±(2%×X+2%×Y)±2个字
2个字——仪器的量化误差
注意:测量值在0.2mS以下时,测试电压应保持在50V以上,同时注意钳表的穿心导线保持居中。此时仪器量化误差为5个字
⑵.电压表头:0.5%
4、 CT二次负荷测试时仪器主要技术指标
——阻抗测量范围:0.1Ω—50.0Ω
——阻抗测量准确度:
DX=±(2%×X+2%×Y)±2个字
DY=±(2%×X+2%×Y)±2个字
2个字——仪器的量化误差
电流表头:1%
三、面板说明(SZFA-1000电力仪器现货市场“二次压降及负荷测试仪”外形美观实用,型号齐全)
①为充电电源
②为正在充电
③为充电已经充满
④为电量不足
⑤为操作按键
⑥为RS232通讯口
⑦为钳表电流输入
⑧仪表侧电压输入
⑨PT侧电压输入
⑩液晶显示器
⑪为电源开关
四、测试过程中需要注意事项(SZFA-1000电力仪器现货市场“二次压降及负荷测试仪”外形美观实用,型号齐全)
1、为了保证工作人员在现场试验中的人身保障和电力系统发、供、配电气设备的稳定运行,必须严格执行DL409-1991《电业安装工作规程》。
2、电气设备分为高压和低压两种:
高压:设备对地电压在250V以上者;
低压:设备对地电压在250V及以下者;
3、工作人员与带电高压设备的距离
表1高压设备带电时的距离
电压等级(kV)
|
距离(m)
|
10及以下
|
0.70
|
20—35
|
1.00
|
44
|
1.20
|
60—110
|
1.50
|
154
|
2.00
|
220
|
3.00
|
330
|
4.30
|
500
|
5.00
|
4、⑴.接入压降校验仪的导线是四芯屏蔽电缆线,接入电路前应用500 V兆欧表检查电缆各芯之间、芯与屏蔽层之间的绝缘是否良好,以免造成短路故障。
⑵.如果在三相三线计量方式时测量,则电缆线只需三芯通电,那么空余的一芯线的接线头切不可短路。
⑶.测试工作进行前,应对压降校验仪及临时电缆线进行自校以测出它们所带来的测量误差。该误差可保存于压降校验仪内,校验仪将在每次测试结果中自动扣除这部分误差以消除对测量的影响。
5、主界面介绍
⑴.PT压降:该功能菜单中可以进行三相三线,三相四线,单相压降测试。
⑵.压降自校:该功能菜单中可以对放线车和各种现场干扰进行自校,消除或减小这些干扰。
⑶.CT负荷:测试CT二次负荷。
⑷.PT负荷:测试PT二次负荷。
⑸.升级接口:程序升级接口,不对用户开放。
⑹.数据中心:可以浏览数据,删除数据。
⑺.出厂时间:出厂时间
⑻.厂家设置:该设置不对用户开放,主要由厂家设置一些初试出厂数据。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人类社会快速迈入人工智能时代。当人工智能技术为千行百业深度赋能,既有的工作模式、生产流程、劳动效率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广泛应用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快速重构行业生态,劳动力市场首当其冲受到波及。一方面,重复性、机械性的大量劳动岗位可能很快被人工智能技术替代;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应用于不同的生产场景后,将催生大量新兴的劳动岗位。在新一轮技术变革中,劳动者既面临“机器换人”的生存焦虑,也迎来“人机共生”的进化机遇。在人工智能时代,劳动如何被定义,劳动价值怎样得到彰显,成为全社会每个劳动者的必答题。
以电力行业为例,虽然它并不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但却具有广泛的战略性高价值应用场景需求,迫切需要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先进通信网络等前沿技术。当前,在电力系统中,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贯穿于发电、输电、配电和用电等各个环节。在巡检工作中,国家电网目前通过投入近4万台无人机,配合人工智能线路缺陷识别技术,年智能巡检杆塔1000万基,减少人工登塔次数40%,巡视效率提升2倍以上;在运维工作中,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已迭代研发至第四代,不停电智能作业超过8.7万次;在客服工作中,95598智能客服智能问答回复率超90%,累计服务超2.7亿次……人工智能技术正与电网关键业务高速融合。各地供电企业积极作为,以人机协作、算电协同为主题的学习、培训、竞赛层出不穷,“人工智能+专业”协同更新机制正在为电网新质生产力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扬州万宝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