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产量控制:抱残守缺的庸政?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7月12日发布的《关于2014年上半年煤炭经济运行情况的通报》显示,由于煤炭供大于求,库存居高不下,截至6月底煤炭企业库存创历史*高水平,达到9900万吨;同时,煤炭价格大幅下滑,企业亏损面进一步扩大。目前国内已有9个省出现全行业亏损,36家大型企业中20家企业亏损、9家企业处于盈亏边缘,国内整个煤炭企业亏损面超过70%。已有50%以上的企业职工工资下滑,部分企业出现了缓发、减发、欠发工资的现象。煤炭价格已经大幅度回调。根据8月1日的数据,环渤海发热量5500大卡动力煤的价格指数(BSPI)——秦皇岛港离岸价格,已经从2008年9月份高峰时候的1100多、2012年初的800,跌到今年8月20日的480左右。事实上,2012年以来这一指数一直处于下行通道。
伴随着痛苦回忆而来的,还有一项当时备受争议的“双控”政策。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在7月份召集晋陕蒙三大产煤省区和大型煤炭企业召开会议,提出4项应对措施,其核心是“控制总量,降低库存”的“双控”措施。
这种**总量控制并不是新鲜事。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国内经济受累,而煤炭工业因为多年的激励机制,产量一直处于上升势头。两相作用,导致1997年以后煤价大跌,煤炭全行业亏损。国有企业由于承担了大量社会功能如医院、学校等,处境更加艰难。在职工人工资没有保障,离退休人员领不到退休金,群体事件频发,影响到社会稳定。
为了挽救煤炭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煤炭工业部于1997年启动了控制煤炭产量和库存量的“双控”政策,制定了*高限制指标,并把指标分解落实到各个省煤炭工业局和直管矿务局。这些单位又把指标层层落实到基层政府和企业。同时,为了防止恶性竞争,煤炭部还提出了“不给钱不发煤、不进票不发煤、不还账不发煤”的“三不”政策。未执行政策的企业,一旦被发现,领导要被问责,直至免职。